您好,欢迎来到绿色养殖行业网商 !会员登录|立即注册 |设为首页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门资讯 » 正文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防治主要事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18  浏览次数:989
核心提示:  1 水产养殖期间鱼病发生流行的原因  1.1 水质不达标  水体是水产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介质,水体环境质量好坏,会对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产生最
   1 水产养殖期间鱼病发生流行的原因

  1.1 水质不达标

  水体是水产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介质,水体环境质量好坏,会对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当前随着规模化水产养殖业不断向前推进,水产养殖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水体养殖密度显著增加。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如果不注重做好定期的换水处理和水质调节,就很容易短时间内造成水体环境严重污染。高密度养殖模式之下,养殖户需要向水体当中投入大量的饲料,很多饲料往往不能够被水产动物完全消化利用,沉积在水池底部,长时间厌氧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一方面会造成水体环境逐渐恶化,另一方面也会导致鱼群的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损伤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给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另外在水产养殖期间,如果水体当中的重金属离子严重超标,或者水质出现富营养化,将会对鱼类的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极容易造成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大面积感染,如果不能够调控好水温,水温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水体当中的pH值逐渐升高或者逐渐下降,不良的酸性环境都会对鱼类的生长造成一定威胁,影响到鱼群的正常新陈代谢,甚至会诱发多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

  1.2 滥用药物

  在水产养殖管理期间,很多养殖户并没有掌握现代水产养殖相关技术,一直坚持传统高密度高污染的养殖管理方式,在水质调节过程中,一直选择使用化学药物进行调控,不注重生物措施的有效应用。养殖户在清理池塘有害物质时,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喷洒大量的杀虫剂或者杀菌剂,在杀灭水池当中多种有害微生物的同时,也会使得各种有益的数量逐渐下降。另外在水质调控过程中,很多养殖户普遍存在药物不规范使用、违规使用或者大剂量使用的现象,经常将多种药物大剂量多种类的搭配使用,使得水体当中的消毒剂浓度显著超标,直接对水生生物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得水体的溶解氧能力逐渐降低,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天然饵料锐减,水中含氧量逐渐降低,不利于鱼群的正常生长和生存。养殖户所选择的各种消毒剂,当中往往会存在有大量的胺类物质,这类物质在水体当中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会形成硝酸盐,硝酸盐含量超标之后会严重影响到鱼类的生存和进食,导致鱼群生长发育缓慢,身体抵抗能力逐渐变差。很多养殖户在选择新型杀菌剂杀虫剂时,往往不能够严格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不能够明确药物的最佳使用方法和使用途径,导致错误用药,不规范用药,过度用药,使得鱼群中毒,抗病能力下降,从而诱发传染性疾病。

  1.3 疫病防控意识比较欠缺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水产品需求量的逐渐增加,水产价格产值高,很多养殖户看到该领域有利可图便投入进来。但在发展水产养殖产业之前,部分养殖群体并没有详细认真的学习水产养殖的相关知识,尤其是现代化养殖知识比较欠缺,不能够结合水产动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实际需求,不能做到科学调控好养殖环境,疫病防控认知不到位,增加了鱼类发病的概率。部分水产养殖人员在开展动物养殖管理过程中,不能够接受专业系统化的养殖培训,认为水产养殖比较简单,只需要放置在水体当中定时投喂饲料,就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水产养殖期间的各项注意事项了解不足,了解不够全面。由于采用经验式养殖,当出现疾病之后,养殖人员通常不能够及时对疾病的种类做出有效的判断,随意使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药物消毒的药物规范使用,使得药物防治针对性相对较差,疫病大范围的传播蔓延。有些养殖虽然选择的药物能够在长时间内缓和患病鱼的临床症状,但由于治标不治本,给后续鱼类继续感染该种疾病提供了条件,严重影响到水产养殖效益。最为重要的是很多养殖户在水产动物养殖管理过程中不能够掌握药物的最佳使用剂量,当出现用药量过大或者过少的情况时,都会导致鱼类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短时间内引起大批量的鱼类死亡。

  2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防治措施

  2.1 改进养殖方式

  2.1.1 推进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水产种质资源库,推动建设智慧种业交易和种苗质量追溯体系,构建水产资源防疫及交易溯源平台。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监督执法工作和保护区建设,保护特有地方性种质资源。加大对水产苗种的持续性、定向性投入,统筹整合现有涉农资金加大对水产苗种工作的投入力度,扶持品种良种培育和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建设,保护和挖掘广东特色优质品种。支持重大育种创新联合攻关,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支持水产遗传育种及规模化生产。

  2.1.2 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健全各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基层协管制度和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平台技术推广及绿色水产品市场服务功能。开展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技术模式示范宣传推广,因地制宜推广良种良法、疫苗免疫、健康养殖和绿色发展模式技术。完善生态防控措施,鼓励阶段性休养、养殖品种轮作。创建一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示范县。

  2.1.3 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推动企业研发、建立水产与水稻、水生蔬菜等共生互利的渔农生态生产系统。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鼓励研究淡水池塘养殖环境生态关键技术,研制精准作业装备和智能化养殖管控系统。鼓励工厂化水产养殖智能化装备与管理系统的研发,建立工厂化水产养殖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建设以智能渔场和养殖工船为核心的深海大型工业化渔业综合平台。在设施渔业设备生产领域推进实施农机补贴政策。鼓励各地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村集体、水产养殖户开展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

  2.1.4 加强渔业科技协同创新。加强绿色安全的养殖用药物、疫苗、配合饲料研发和推广。加大交叉学科研究投入,促进生物、工程等学科交叉领域的合作与创新,大幅提升养殖污染减排技术。探索建立水生动物检疫共同互认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参与重大技术课题的攻关,培育具有高科技研发能力的水产养殖企业。

  2.2 改善养殖环境

  2.2.1 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依法开展水产养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水产养殖用水的标准制定、监管,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制定、监管,压实养殖企业主体责任及地方政府监管责任。鼓励采取进排水改造、生物净化、人工湿地、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等技术措施开展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区域和工厂化养殖尾水处理,推进企业节水减排技术升级改造,实施尾水达标排放工程,建立一批尾水集中处理示范基地。落实养殖尾水排放属地监管职责和生产者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2.2.2 回收水产养殖废弃物。鼓励使用可降解环保型网衣、浮球等网箱养殖材料。加大水产养殖悬浮垃圾收集设备投入。探索构建由政府、养殖户、合作社、企业共同参与的废旧养殖设施、养殖废弃物回收体系。

  2.2.3 完善绿色水产品品控体系建设。推动绿色水产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化进程。健全水产品全程溯源系统以及产地认证。建立完善供港澳标准水产品检验共享平台,推进供港绿色水产品品种多样化,建设一批大湾区水产品供给基地。

  2.3 加强水质监控

  水体环境对鱼类的健康生长发育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作为鱼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良好的水质能够避免鱼类在生长发育阶段受到多种疾病的威胁,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养殖管理人员要根据水体的颜色、味道、溶氧量的多少等综合因素来判断水质的好坏,确保水体当中的营养物质,能量物质能够得以有效的循环,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池塘在规划建造过程中应该科学设计内部应该设置排水设施,保证每个养殖池塘能够相互独立,具有独立的进水口、排水口,防止一个池塘出现疾病之后,迅速向着不同池塘快速传播蔓延。水产养殖期间要根据水体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规划,制定完善的改进措施,以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形成闭环监控体系,加强对水质的数据监测和分析。如果水体颜色变成红色,主要是因为水体当中的金藻成为优势群,一般影响不大,但遇到恶劣天气时就会产生毒素,导致水体迅速恶化,引发大批量的鱼群死亡,所以一旦水域变红,应该及时泼洒四季安进行消毒,并在池塘当中增加双氧水、强氯精,勘测水质的变化,平衡水体各种藻类的生长,提高水域的自我净化能力。当水体颜色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散发出恶臭气味这主要是因为动物粪便尸体腐败产生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极容易对鱼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针对水质恶化,一定要构建完善的卫生消毒制度,借助高锰酸钾漂白粉进行有效的消毒,同时还可以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利用光合细菌等多种复合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增强水体当中有益菌群的数量。

  3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防治的注意事项

  3.1 注意发展健康养殖

  鱼病防治期间,应该坚持防重于治的理念,将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手段充分应用其中。如何开展鱼病防治关键在于平时的健康养殖,这其中要注重做好池塘的有效清洁,科学投喂饲料、科学搭配饵料,合理施肥,调控好水质,定期进行疾病预防,优化鱼群的生长环境,加强养殖管理。通过把握上述诸多环节,严格落实各项养殖管理细则,能够完全控制和避免鱼病的发生流行。

  3.2 注意明确疾病的发病原因

  当前随着水产养殖产业不断向前推进,养殖规模扩大背景之下,鱼病的发病流行率显著增加,发病原因日益复杂,总体来说鱼病的发生主要包括了病原入侵,寄生虫危害以及环境调控不当三方面因素,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一旦养殖环境失衡,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流行,所以要想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首先应该分析研究疾病发生的具体原因,结合发病原因做到对症用药,如此才能够确保不延误病情,及时进行有效的诊治。

  3.3 对症用药

  在掌握鱼病发病原因的基础上,要明确病原的具体种类,结合病原的特征,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在开展鱼病防控过程中,饲养管理人员切勿听信防治偏方或者一般性的防治经验,更不能够被药物经销商所忽悠,盲目的购买药物,盲目的使用药物,一旦用药不当,一方面会造成水体环境逐渐恶化,另一方面也会造成防治无效,疾病快速传播蔓延引发大批量的鱼群发病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鱼病防控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不同的致病原因,根据病因的不同掌握是细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还是寄生虫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并结合不同的病原使用驱虫类药物或者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此才能够保证用药的针对性,也才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鱼群的临床症状。

  3.4 做到科学用药

  在利用药物开展鱼病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不能够使用过期药物,不要病急乱投医,要保证药物使用均匀,注意用药的时间和用药的条件。任何药物都有保质期,过期的鱼药有效成分逐渐分解或者发生了显著的化学反应,功效大大降低,甚至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所以在利用药物开展疫病防治期间,切勿购买便宜过期的药物,或者不舍得丢弃过期的药物。在药物应用过程中不能够病急乱投医,不能够相信一种药物能够治疗任何疾病,任何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水产养殖期间鱼病药物防治的方法多种多样,要保证用药均匀,不存在遗漏,不留死角。内服药物应该与饵料充分混合,均匀之后再投喂,保障的鱼类都能够采食到。在给药时,一定要明确给药的细节,通常选择在晴朗的天气进行,最好选择在上午10点或者下午5点之后用药,泼洒之后应该观察2h,并将增氧机打开。如果气温超过38℃,此时很多病害会逐渐停止摄食,这个时期使用杀菌杀虫的药物药液容易挥发并且达不到防治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期间经常会因为养殖管理不当,养殖规模相对较大,水体环境污染严重而诱发多种疾病,需要养殖管理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将鱼病控制住,将各类病害的发生流行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另外在疾病防范过程中,也需要转变传统的防治方式,加强对养殖水域的针对性管理,构建完善的养殖管理方案,促进鱼类健康生长发育,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减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主办单位:万源市泉鸡坝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蜀ICP备1601865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