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养殖者就会尽最大可能加大养殖密度,增加饲料投喂频率和投喂量,在养殖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高频率、大量的排污换水,防控疾病以高频、大量杀菌消毒的药物使用等方式来达到高产;
相反,养殖者一般会容易忽视养殖动物是否健康,饲料利用是否达到最佳,环境保护是否受影响,养殖生产是否可长期持续,以及养殖水产品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是否达到人类日趋提高的需求等问题;
结果,就是水产动物生长速度并不理想,水产疾病多发、水产动物成活率低,养殖稳定性差、成功率偏低,养殖成本高、养殖效益低等诸多不利境况。
因此,从可持续稳定发展讲,以牺牲环境、鱼体健康为代价及过分追求单位产量最大化的模式并不能给养殖生产带来效益最大化,亦或说是一种不科学的、不健康的、不可持续的、竭泽而渔的养殖行为。
01
为何追求单位高产
不一定能创造最大效益?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水产养殖动物对生存空间有其个体最低需求,随着养殖密度加大,个体生物生存空间就会不断被压缩,当小到一定范围时,养殖动物就会感到紧张而产生应激反应,这时机体各项正常生理活动就会受到抑制或失衡,伴随而来就会有饵料利用率下降、生长速度减缓、机体免疫力下降、疾病易发、死亡率上升等情况。
其次,水产养殖动物的消化系统有其运行最高负荷要求,当饲料投喂频率、投喂量长期超过机体消化系统所匹配的最大能力时,这些器官就会因为长期超负荷运行而出现器质性和功能性损伤,其相应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减弱甚至丧失,摄食量就会随之减少,饲料蛋白转化为水产动物蛋白的效率就会下降,相应水体污染物量上升,结果就是养殖的饲料、水处理、疾病防控等成本均相应增加,养殖效益下降;
消化系统在承担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同时,在养殖动物的机体免疫和疾病防御上亦扮演重要角色,若其出现损伤和功能失衡时,机体免疫力、疾病防控力就会下降,养殖动物成活率降低,养殖就会受影响。再者,养殖动物各器官是一个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助,当其中一个器官受损(如消化器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远程器官的组织和功能也会受其影响而出现损伤和失衡,从而给水产养殖动物整体生理机能带来负面影响,也给养殖效益带来负面影响。
再次,单位养殖水体污染物处理能力也有其最大限度,当养殖污染物排放超过水体自身污物最大处理能力时,一者就是养殖废物就会以“氧债”形式储存下来,给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和超常规死亡带来隐患;二者有机污染物过多也会使水体中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超标;再者BOD(生物需氧量)升高对养殖动物有利指标如溶解氧就会对应降低。整体上影响养殖动物生长、发育、正常的免疫及疾病抵抗能力,也影响着养殖效益。
最后,水域对污染物的承载能力与自净能力,当养殖水域周边污染物长期大量汇入超过这片水域自我承载和净化能力时,环境生态系统(特别是微生态系统)就会失衡甚至崩溃,其结果就是水质恶化、病原体大量繁殖,从源头上影响养殖生产及生产效益的创造。
02
何为水产养殖效益最大化?
水产养殖效益最大化,需要通过提高饲料配方配制技术,合理养殖密度及饲料投喂管理,科学养殖技术,在最大发挥养殖水体污染物处理能力的同时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安全水产品,一种可稳定持续养殖模式来实现。
03
水产养殖效益最大化关键是?
水产养殖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是保持水产养殖动物生理和身体健康。不管是生长速度、饲料利用、抗应激力、疾病防控、环境保护、群体产量、养殖成本、食品安全、成活率、成功率、收益率等最终均会跟水产养殖动物生理和身体健康建立联系或受其影响。
我们知道每种动物都有其最佳的生长潜力和机体免疫防御力,而养殖动物只有在健康状态(而不是胁迫状态)下,才能实现对饲料物质最有效的转化和利用,减少饲料投喂量,减少水体污染,做到饲料成本降低和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养殖动物最大的生长和生产潜力,达到养殖周期缩短和单位产量提高;才能实现机体免疫防御及疾病抵抗力最佳发挥,减少疾病发生,减少药物的使用,做到药物成本降低和成活率提高;才能实现水产品的品质提高,食用安全的保证,达到市场扩大和价值提高。
因此,只有做到养殖动物生理和身体健康为前提,才有可能实现水产养殖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