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24日,2023第七届中国国际水产科技大会将在成都通威国际中心举行,本次大会参会的行业管理者、企业、学者专家等期待能够为中国水产行业的发展把脉,探寻中国水产行业走向科技化的新路径。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水产大国向水产强国发展的征程中,水产养殖业进入了一个从量变向质变转换的关键时期,水产行业大有前途,大有机遇,大有可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作言表示。
中国水产行业供给与消费高速增长
大会组委会介绍的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6690万吨。自1989年起,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3年居世界第一,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水产品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连续17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我国共审定和推广水产新品种266个,其中近十年培育审定水产新品种196个。
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于国民身体健康,近年来,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预计,到2026年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将超过23千克,占全球总消费量的比重达36%左右。
“中国不仅是最大的鱼类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海洋消费国,占全球总量的45%。在海鲜贸易方面,中国也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中国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发生了任何波动,都将对本国甚至世界其他国家产生重大影响。”菲律宾国立大学教授、院长、亚洲水产学会主席Alice Joan G.Ferrer表示。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渔业科技水平要进一步提升,贡献率达到67%;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初步建立,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80%;智慧渔业稳步发展,水产养殖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水产行业诸多挑战有待破题
大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水产行业依旧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重产量、轻质量,养殖效益难以保障;养殖污染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近年来,渔业生产空间持续减少;病害频发、药物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制约行业健康的发展。此次大会期望能够就上述行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寻求发展的新路径。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上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可操作法规和标准,特别是水产品追溯需要的信息代码标准、水产品标签标准及统一的信息采集规范等。近年来,虽然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出台了HACCP、GAP及GMP等诸多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对提高水产品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依然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销售和消费的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依然缺失,现有法规过于粗疏和零碎化,难以切实保障相应安全措施的实施。
此外,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水产品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水产品在安全与质量控制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从检测技术看,随着大型精密设备的推广使用,以ICP、GC、HPLC等为代表的色谱检测技术更加完善先进,并被逐渐广泛应用在渔药、重金属等检测工作中,但在风险防范管控和常规检测技术等多个领域还不够成熟。同时,近年来我国水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各类药物、工业化添加剂已对水产养殖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隐患,对我国水产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水产养殖企业如自行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其成本较高且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因此,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水产品可追溯制度,是强化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刘汉元呼吁。
基于以上背景,2023第七届中国国际水产科技大会以“创新引领 绿色发展 智慧兴渔”为主旨,紧紧围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壮大水产、藻类产业、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等重要论述,以“创新引领 绿色发展 智慧兴渔”为主旨,深入探讨产业热点难点,充分交流分享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新思路。
据悉,本届大会吸引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水产学会等国际权威组织加入,并进一步邀请各国驻蓉领事、国内外领军企业参会。此外,大会将云集水产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企业高管、业内精英等约800人将出席大会,展开多渠道、深层次的对话,为水产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此外,本届大会也更加关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公司,他们将在大会精彩亮相。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为目标,拓展和提升渔业全产业链,发展综合服务能力,积极为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效益、保证健康安全、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崔立峰表示。
(编辑:于海霞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