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1 管理
育雏期通常是指蛋鸡处于0~42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雏鸡刚出壳开始生长发育,各种身体机能尚未健全,需要对其进行精细的饲养管理,尤其是在温度、湿度和饲养密度等方面必须满足雏鸡对环境条件的需要,并且及时进行调整,以有效提高雏鸡的成活率,为今后良好发育和提高生产性能奠定基础。
在饲养时,由于雏鸡的体型较小,可以相对高饲养密度,建议1~3周龄时饲养密度为50~60只/㎡,4~6周龄时20~30只/㎡。在饲养时,根据雏鸡身体的强弱,进行分群饲养,以提高弱雏的成活率。刚出壳的雏鸡其自身对温度的调节功能尚未健全,且采食量少,容易散热和怕冷,需要较高的温度,这就需要给予其适合的环境温度。通常1日龄的雏鸡环境温度为35℃,而后逐渐降低温度,每4~5 d下调环境温度1℃,确保鸡群在42日龄前环境温度下降到20~22℃。在下调温度的同时要注重对鸡群的观察,如果鸡群出现气喘等情况,说明温度过高,如果鸡群出现扎堆,说明温度过低。温度的调整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如果雏鸡体质强壮,可以适当增加降温幅度,反之,就要减缓降温幅度。
在注重温度调控的同时要调整湿度,2周龄以内的鸡群,对外界湿度要求较高,鸡舍湿度应当处于60%~70%,而2周龄以后的鸡群湿度应当下调至55%-60%。在确保温度和湿度的基础上要进行通风,通风可以将有害气体排出,但要求通风不影响温度和湿度,对雏鸡来说,保温保湿更为重要。雏鸡出生后最初需要进行24 h光照,而后随着其生长,逐渐减少光照时间,到6周龄时需要的光照不超过8~12小时。而后对雏鸡进行分群,通常在4周龄和8周龄时进行2次分群,根据鸡群体质的强弱分群饲养。当鸡生长至7~11日时需要进行断喙。
1.2 饲养
在做好管理的同时要进行科学的饲养,雏鸡应当及早给予饮水,饮水的温度要适宜,采用温水饲喂,如果在天气炎热的季节可以适当降低饮水的温度,在寒冷的季节应适当提升饮水温度。在孵化后的1周内,应当在饮水中添加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电解多维、生命素等,同时加入一些糖,促进雏鸡的饮水。这样可以使雏鸡的成活率得到提升。每天需要及时清洗饮水系统,保证饮水干净,否则就会增加微生物繁殖的机会,进而增加雏鸡感染发病风险,随时添加饮水,保证饮水充足,有利于提高雏鸡对饲料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2、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2.1 管理
育成期通常是指雏鸡43~130日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主要任务是提高蛋鸡成活率,提高整齐度,为产蛋打下良好基础。这个时期重要的是让鸡群达到良好的体重和身体机能,为产蛋期做准备。
这段时期,鸡群体温调节能力已经完善,对温度的要求不高,只需要环境温度维持在15~22℃即可。湿度要求达到50%~60%即可,对饲养密度要进行调整,通常采用平养的方式,密度为不超过15只/㎡,而采用笼养方式以不超过25/㎡。光照时间也要逐渐缩短至8小时,一直维持到16周龄,这样有利于保证鸡群对光照的敏感性,如果使用长时间的光照,鸡只在育成后期性器官开始发育,就会刺激性成熟提前,虽然能够早开产,但是会影响今后整个产蛋期的生产成绩,所以说育成期的光照管理非常重要,最好让鸡舍处于密闭状态,比较容易维持恒定的8小时光照。这段时期还要对前期断喙不好的鸡进行再次断喙,通常是在18~20周龄时进行。
2.2 饲养
在这个阶段要严格控制鸡群的重量,参照鸡群的体重指标,每周定时对鸡群进行抽检,抽检比例为5%~10%,视鸡群的大小来定。当整个群体中有85%以上鸡的体重都能够达标时,可以认定鸡群体重达标。否则应当根据鸡群重量是过轻还是过重来改变饲料的饲限量,促进鸡群体重达标。在称重过程中,必须遵守定时、定点、定量和定人的原则,也就是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来抽取固定地点的鸡只称取重量,并且称取要足够,参与称重的人员应该固定,这样才能保证抽检的准确性,否则就会给管理人员提供错误数据,而影响下一个阶段的饲喂量制定,进而不利于鸡群体重增加和性器官发育。
在饲养中还要控制鸡群的产蛋率,通常需要在鸡群达到150日龄时的产蛋率达到50%。不能过早达到这个产蛋率,否则对产蛋期的性能会有影响,对产蛋率的调整可以应用饲料的营养水平和光照时间来进行控制。在将要进入下一个阶段前,要对鸡群进行筛选,剔除生长发育不正常和有残疾的鸡。
3、产蛋期的饲养管理
产蛋期是指鸡群生长至130日龄以后的时期。产蛋期通常又分为初产期、高产期和产蛋后期。
3.1 初产期
这个时期是指130~223日龄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蛋鸡的一个关键时期,蛋鸡从未开产向开产转变,这种转变会使得鸡群有些不适应,最初产出的鸡蛋小,而且还多出现畸形蛋等。这就需要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草药对其进行清热解毒或添加一些广谱抗生素药物预防输卵管炎的发生,例如双牛口服液、莲解清、卵管康、活力增蛋素等,避免因饲养管理不当造成鸡的死亡。随着产蛋量的升高,应适当调整饲料中的营养水平或者适当增加饲喂量,满足鸡群对饲养营养的需要。甚至更换高产料,在更换饲料过程中一定要逐步过渡,避免出现各种应激,否则极易引起蛋鸡发生消化不良性腹泻而降低产蛋率的上升幅度。
3.2 高产期
这个阶段产蛋率最高,达到了85%以上同,所以应当加强饲养管理。这个阶段尤其要注意避免鸡群受到各种应激,确保鸡群处于相对恒定的环境中,不能对鸡群进行断水断料,要定时、定量饲喂蛋鸡,并且随时添加饮水,保证饮水和饲料充足,满足蛋鸡对营养和饮水的需要。
也要注意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及通风。饲料中的一些营养物质的水平应提升,通常蛋白质水平应调高5%,钙磷的含量也要提升3~4倍。同时要添加脂溶性维生素,避免出现维生素缺乏,同时为了延长产蛋期,拌料或饮水添加增蛋360Ⅱ代,增强抗应激能力,让产蛋高峰期多产蛋。
3.3 产蛋后期
当蛋鸡生长超过1年,就达到了产蛋后期,这个时期产蛋率明显下降,甚至下降到80%以下,这时候蛋鸡的产蛋性能下降,如果还按照高峰期的饲料进行饲喂,就会导致蛋鸡营养过剩,造成蛋鸡过肥。在产蛋后期,需要根据蛋鸡体重、产蛋率和采食时间等,及时降低饲喂量,在满足蛋鸡产蛋需要的
同时,不至于蛋鸡沉积过多的脂肪而影响产蛋率。这时候要进行选择淘汰,确保产蛋率在80%左右,这样可以节省大量饲料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并且通过及时淘汰弱小鸡只,还可以降低鸡群感染疾病的风险。
蛋鸡的整个生长周期较长,需要经过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在育雏期需要根据雏鸡生理特点供给舒适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饲养密度,保证雏鸡更好地健壮生长。在育成期保证蛋鸡体重达标,每周定期抽查鸡群,根据体重来调整饲喂量,确保鸡群体重达到标准。在产蛋期,采取合理的光照刺激,促使蛋鸡适时开产和进入产蛋高峰,需要合理调整饲喂量,提高环境调控能力,维持良好的环境条件,维持蛋鸡处于较高蛋水平,随着鸡群产蛋率的下降,随时减少饲喂量,避免鸡群沉积过多的脂肪而影响产蛋率。在蛋鸡的整个养殖周期,只有应用科学的方法,采取精细化饲养和管理措施,才能确保蛋鸡良好生长和发育,进而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